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首页>微信热文>
黎贝卡 关于变美这件事
2020-10-24

能接受不一样的审美、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的自由和真的平等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本刊记者 张明萌 实习记者 卢琳绵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杨静茹 rwzkyjr@163.com
全文约5750字,细读约需13分钟
明星快闪——黎贝卡:关于变美这件事


作为一个时尚博主,黎贝卡印象中自己最土的穿搭是十几年前常不离腿的渔网袜,刚毕业时她热衷这件单品,多年来时不时会遭到身边好友的猛烈“嘲讽”。可是今年渔网袜又重新成为时尚单品,除了用自身经历证明了时尚是个圈之外,她终于可以在与好友的聊天中扳回一城:“我想说(渔网袜)现在可火了!”

她的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在这个圈里已经走过了六年。五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她,那时微信公众号刚成为风口——据统计,2015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800万;次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200万。一批拥有多年采编经验的媒体人转向公众号创作,她是其中之一。她没有选择自己的本行娱乐报道,而是将时尚与生活结合,进行穿搭介绍。几篇爆款后,她的公众号以亲和的文字风格、舒服的搭配和精炼的采编技巧吸引了大量读者,迅速跻身时尚类公众号头部。


初中时,黎贝卡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支口红。那时候的她不喜欢迪士尼的公主,喜欢魔女,生活中很少梦幻,却向往魔幻。现在,她口红多到用不过来,旅行时首选的纪念品依然是一些诡谲的物事,比如办公室储物柜里摆着的、在公号中出镜数次的墨西哥骷髅娃娃——它身着紫色连衣裙,头戴黑色礼帽,面无表情的骷髅脸因之笑意盈盈。黎贝卡理解了公主的魅力,也试图拥有儿时未曾获得的童真生活。230平米的房子装修好后,她执意摆上一辆小马车,那是她复古风格的家中为数不多的梦幻。她越发满意现在的生活和现在的自己,因为“感知美和快乐的能力在变强”。

黎贝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福建家庭,弟弟的存在偶尔让她感受到“重男轻女”的气氛。她最佩服与仰慕的女性——妈妈——化解了这一切,失传的女性的特质在她身上都得以保存,比如真正的宽容,“她真的觉得我开心就好。”这份宽容多年未变,黎贝卡至今未婚。家中压力多由母亲挡下,“而且这是在她也不接受(我这么做)的情况下。”这或许是黎贝卡性格中宽柔的来处。

她几乎从不疾言厉色,说话不急不慢,笑声爽朗。做记者时,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倾听者”,说自己不擅长制造冲突,但常遇到的情况是,对方不知道为什么,见到她就会说个不停。在常与特立独行、桀骜个性挂钩的时尚界中,她的出现少有锋芒。哪怕一定要发表观点,她也会说“如果123,是不是456更好?”——一如她在推送中常呈现的那样。可她并未因此在这个光怪陆离的行业失色,反倒在自我坚持中维持着另一种吸引力。

六年时间,黎贝卡一直在坚持两件事情:维持书写和接受自己。尽管公司已经发展到超过100名员工,她依然会每天完成“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的推送内容。助理为她订机票时,一定会避开每天晚上8点到12点,这是她写稿的时间。规定时间的内容创作有时并不与灵感出现的时机适配,但她相信训练跟技巧能解决这一切。有时,这会成为一种折磨,尤其是当她已经成为时尚博主之后。比起写字,出现在秀场、时装周和服装店更符合这个身份。搭档崔斯坦曾对她说,随便写什么都会有人看,因为大家看的是黎贝卡。这一说法遭到了她严肃且认真的不认同:“我不相信因为是我,所以随便写写就会有人看。永远都是内容才是核心的竞争力,一定是好的内容,大家才要来看。”


至于接受自己,那涉及到她的价值观。在经历了整牙、控制体重等自我提升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长相。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她依然将自己形容为“普通女孩”,五官没有顶配,身材不是上佳,个子也不高挑,还常常为皮肤问题烦忧。以前得意于自己怎么吃都不会胖,在一次次宵夜放纵后站上体重秤才发现那只是错觉。尽管时尚博主的生活已经远离普通女孩太多,但她清晰的自我认知使公号的价值观六年来都保持稳定:穿要舒服,人要自信,美不是只看脸。用心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变美。这或许是潮水开始退去时,“黎贝卡的异想世界”还能稳居头部的原因之一。

这两年,风口从公众号换成了短视频和直播。黎贝卡在公司开会讨论多次,迟迟未开始新领域的探索。今年,团队对她下了死命令:你必须做视频。她不得不面对镜头,带着公司开始了短视频试水。今年9月,她第一次出现在了某品牌的直播间。

对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们来说,黎贝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知名校友”。原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名誉院长、原南方日报社社长范以锦提到媒体人转型,她永远是第一个出现的范例。学院的活动中,她是五年内出现最多的校友。但多年来,成为范例的名单并没有因她的一次次分享而井喷,甚至并未增加。或许老范也在思考:究竟是时代造就了她,还是她的选择恰好撞上了时代的风。

还是在那次演讲中,她将这几年的红红火火都归功于自己“赶上了”。可从她买房的经历看,推动她走到今天的并不只是命运的翻云覆雨手,更有可能是她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潜意识主动。一开始买房或许只想有个家,有了一个家想换一个更好的家,一直换到了今天,连带着周围的人都跟着受益——搭档崔斯坦的房子就是跟着她一起买的。你以为的无心插柳,或许是潜意识里的预判与眼光,就像十多年前的渔网袜,当年受尽嘲讽,如今在潮头风生水起。



我不迷信大家对我的喜欢

人物周刊:你不相信个人IP ?

黎贝卡:我不是不相信,而是觉得不能迷信。你会形成一个IP,是因为你写的内容被他们喜欢,这就跟演员有人喜欢,你难道乱接剧,大家还会喜欢你吗?博主也是一样的,哪怕是我的公众号内容,如果我不写或者我随便写写,很快大家也不爱看了。

人物周刊:这种谨慎是你在别的领域尝试比较慢的原因?

黎贝卡:我比较清醒,不是特别迷信大家对我的喜欢。我们马上六周年了,去做读者的回访,确实看到很多人关注了我很多年。这不是盲目的,一定是他觉得在这六年里,我还有值得他跟随的东西。

人物周刊:我看你在演讲中提到,有一段时间,大家说你变了。你当时是真的觉得自己在变吗?

黎贝卡:其实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人说“你变了”。我开号写了三个月,就有人说“你变了”,写了三年也有人说,现在还有。我最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触:我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也不可能留住所有的人。就算我没变,也一定会有人觉得我变了,更何况我真的会变。我在变,他们也在变。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些人觉得我不想关注你了,我不适合关注你了,甚至我都会觉得他们确实不适合关注我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流失过程。我写了六年——我都不敢相信已经六年了——还有很多当时的人在关注我,我已经觉得非常难得了。

我当时在演讲会那么说,是因为在那个时间我突然意识到,其实不用太在意别人一直在说觉得你变了这件事,因为一直都有。他可能两年不看我,今天突然点开,觉得我跟他印象中的样子不一样,他就会说变了。有时候会有人来说你变了,你现在推荐的东西太贵了。我想说我开号的时候推荐的东西才贵,后来因为读者越来越多,我都会照顾各个年龄层,去写不同的价位。刚开号的时候我觉得过去已经走了很多弯路,不想让别人走弯路,一定要推荐我认为最值得买的。所以很多时候不一定是说我真的变了,而是大家对我的要求不一样了。

还有人会说觉得我没有以前用心了,一直都会有人说。他理所应当地就认为“你现在都红了,你是大博主了,你一定不会有以前那么用心了”。其实不是。正因为现在更多的人关注,影响力更大了,我会更谨慎,更爱惜自己的羽毛,而且我以前还是兼职,现在才是全职。但是大家会理所应当那么想。就是偏见,但是偏见也很正常。

人物周刊:你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这种偏见?

黎贝卡:我做记者出身,记者就是带着偏见看世界,我一直都能理解。但是以前会很在意,因为刚当博主的时候,突然跟很多读者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个时候每一个人说对我失望,我都对自己很失望。现在就觉得,不用对我失望了,我就这样了。

但不是不在意他们。一次在微博上,我发了一篇文章,有一个人说觉得卡卡你变了,现在写的文章都没有以前走心了,我也受这种情绪困扰挺久了,就给他回:“其实我一直欢迎别人提意见,但是我希望你们提的时候给我具体的意见,不要因为看到某一篇文章就很轻易地说一句:你变了,没有以前走心,不好看。对一个每天写七八个小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且很不负责任。”那个人跟我对话了很久,说,很抱歉,确实是随口说的,我来想想我具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是因为我每天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我会觉得每一个人的评价都很重要,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边吃饭边刷一下手机,突然有一句话觉得不爽了,就留个言。所以不是说不在意这些评论,而是更在意自己想要什么。

我为了取悦自己,就不能涂口红,就不能穿高跟鞋吗?

人物周刊:你最近好像比较关注女性力量的话题,包括你们的视频也有在做一些成功女性的访谈?

黎贝卡:其实我一直都有关注,但是我以前不太爱说。最近看到一些女性相关的被家暴、性侵等等这些事件,觉得我们可能还远没有到可以忽略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能发声的时候还是要发声。

人物周刊:你的号就挺女性力量的。

黎贝卡:对,我本来想说的就是这一点,我一直都在写,一直都在做,就会觉得好像不需要特别去呼吁什么。我的读者也是一股非常强的女性力量,她们确实也反哺到我,让我更有力量。我们有一个栏目叫贝壳分享,是读者们的投稿,有很多人都说每一次看到这些分享都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值得去努力,大家都在为自己或者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努力。我不开心的时候都会点开去看一下。


人物周刊:最近让你获得力量的留言是哪一条?

黎贝卡:我的点都很怪的。她们说因为看了我家的柠檬树,也去买,现在结了很多柠檬。我家的柠檬树都要死了,本来我挺难过的,看完以后就觉得还是要回去跟它对话,让它努力再长长。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我发现这就是女性的点。很多女性很细腻、很感性,不需要一个很大的目标和承诺,可能很小的事情就被感动了,又获得了新的动力。

前阵子在直播的时候,我分享过几个例子,其中一个就是有一个女孩说她收到BBC的offer,觉得自己很幸运,当时评论里有一个人说,姑娘你这不是幸运。这是你应得的;BBC不会因为你幸运就录取你,一定是因为你够优秀,而你的优秀是因为你很努力换来的。当时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们很容易把成绩什么的归功于自己很幸运,我也会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们很少会说我值得,我就是这么优秀。

我当时也在微博上分享了,很多人觉得很有共鸣,我意识到我们还是会下意识地往内收和打压自己,女性尤其容易这样。你看男性取得成绩,他们很少会说我很幸运,他们一般都会说你看我多厉害,但是女孩就很容易说我很幸运。

我觉得承认自己值得、承认自己很优秀没有什么。现在我在试图这样做,因为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在打压自己,自我变得很小。很多女性也是,比如说被家暴,比如遇到渣男,很多女孩忍受、不去反抗,或者是大龄女性好像一定要找一个人结婚。我觉得这些都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打压导致自我变得很小。我们总觉得要有人来肯定你的存在,离不开谁,这不都是我们长期打压自己的结果吗?


人物周刊:你觉得内心的自己强大吗?

黎贝卡:我还是可以的。

人物周刊:但你说你也在自我打压。

黎贝卡:对,你看,连我都……我身边也有很多很优秀的女性在感情或者其他的方面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我们很多人在追求独立,但可能我们在精神上或者是自我上的这种喂养还是不够。

现在很多人说的女性力量太浮于表面了,举一个很小的反例,比如我说我涂口红或者穿高跟鞋,就会有人说:“你是为了取悦男性吗?”

为什么我穿高跟鞋、涂口红就是取悦男性?我就觉得这种女性力量真的太表面了。我为了取悦自己,我就不能涂口红、就不能穿高跟鞋吗?因为它很表面,所以它很容易流入另外一个极端。我有时候做健身的征集,因为我自己也想激励自己。以前征集健身,大家都会留言,觉得好正能量,现在会有人说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健身?女人一定要瘦吗?我就想胖不行吗?身材自由懂不懂?怎么这么狭隘?

但是我其实很理解,她们是想说自己很独立,女性不在意这些,不在意外表,但这其实是另一种狭隘,是另一种不自由。能接受不一样的审美、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的自由和真的平等。而不是用一种极端的审美标准来打压另一种。人家要健身,评论就是:“你被男权社会的标准洗脑了,你就是为了要取悦男性。”我自己想状态好一点不行吗?

这么说反而把东西变得很狭隘。也是因为这样,我才觉得我应该发声,不然就会被这些想法占领。我不是对抗型的人,以前看到这种评论,我就笑笑就过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有时候我会把它选出来,然后反驳他。因为我觉得要让大家看到你这样说的狭隘的地方在哪。

人物周刊:按照你的感受,为什么这两年这种会越来越多了?

黎贝卡:我觉得是因为有一些引导非常简单粗暴。我跟朋友讨论过,他们说是因为现在大家太愿意接受信息,但接受信息的时间精力太有限,所以信息就是要简单粗暴才能够触达。反正我觉得变化还挺大的,我最近重新看《伦敦生活》,英剧的那种丧你知道的,女主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但弹幕里全是骂她的,说她怎么这样,说她乱睡。我以前看的弹幕不是这样的。

以前我为了防杠,会经常说可以这样,但是也可以那样。最近觉得我不能这样,为了防有人来杠,让自己变得中庸,但想杠的人永远能找到杠点,比如你跟他说努力的人很美,他就会说不努力就不美了?我就不想努力,我就想躺着。


人物周刊:你会想自己老了以后的样子吗?

黎贝卡:我应该不会老。(大笑)

前段时间我去美容院,他们帮我模拟了一个我老了的样子,但是我觉得我不会老。不是刻意说我要保持童年,我一个80后,整天跟90后在一起,现在都有00后了,但没有感觉到有代沟,我好像跟哪一代人,哪怕跟60后在一起,都没有觉得跟他们有代沟。年龄对我从来都没有成为一个很大的束缚。

可能是我没有年龄感?我自己的心态上是没有年龄感的。他们那天问我一个问题,说现在让你回到你20岁18岁你愿意吗?我真的不愿意。我为什么要回去?我那个时候还有很多惶恐、不安,还很好胜等等,虽然可能也很美,但是我不想回去了,我不想再经历那个阶段,甚至那个时候对谈恋爱的心态都不一样,会很患得患失,很怕失去一个人,觉得没有他不行,要死要活。我现在再也不想为一个人要死要活,我觉得现在很好,哪怕是在一段感情关系里,我也是一个很稳定的状态,我喜欢这种状态。

他们又来吓唬我说,我告诉你等你过了40岁你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你就又是另外一种心态,你会焦虑。但我觉得不是。就是跟我说到了40岁会焦虑的朋友们,他们在3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焦虑了。我以前焦虑,现在越来越没有焦虑,所以我比较喜欢后来的状态。


中国人物类媒体的领导者

提供有格调、有智力的人物读本

记录我们的命运 · 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往期精选

九十李泽厚 最后的访谈 | 封面人物

张玉环 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

《三十而已》:中产阶层焦虑和独立女性幻梦

专辑:乐队的专访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和购买最新杂志

今日热文